不说别的,我省但凡是有设置卫所(驻扎在边疆地区的中原汉族世袭武官集群)的地方,汉是汉,蛮是蛮,卫所村寨不与周边其他民族通婚,至今仍坚持穿明初汉服,并对中原文化保持信仰般的认同。如果真如那条微博所言汉与苗只是地域概念,为什么来到“苗地”的汉人从不认为自己是“苗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汉文化长期保持优越地位,是上位者,并有意识地将其他民族置于下位者的地位。下位者自然希望与上位者一体,但上位者可不会这么认为。可以狗,实在没办法了媚了就媚吧,但不要这么没知识没尊严,而且没必要。
@lilylindbergh > 至今仍坚持穿明初汉服
好厉害……哪怕建国后也是嘛?
再补充两个当代的例子。
第一个是我小时候住的那个区有一个三线建设时从上海来援建的光电厂简称A场,距我住的院子步行三十分钟。但A厂直到我读小学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一个封闭且“高贵”的存在——有自己的子弟学校(直到现在仍是本区最好的初中),有不对外开放的菜市场(不讲上海话不会卖给你菜),唯一对外营业的是它的蛋糕店,我们也只有过生日的时候,才可以去订“A厂的蛋糕”。虽然只有一街之隔,A厂人的自我定位就是一个微型的上海,和我们本地人多说一句话都是对他沿海发达地区身份的不尊重。直到二十一世纪初A厂终于股份制改革,A厂的神话才在当地慢慢黯淡下来。
第二个是当年知青下乡时,上海文化系统的对口城市是我市,很多曾经住在淮海路的上海人来了这边,即使改革开放后也不是全部人都能回得去。现在是我市城南AKA最早的富人区,还能在沿河的茶馆和剧院里看到这些过精致布尔乔亚生活的大爷大娘。他们的城市观非常简单——除了城南西湖路南浦路,其余地方都是乡下。
这两拨人来到我市生活已逾至少三十年,孩子早就在当地读书生活各奔东西,但你要问这部分久居“苗地”的人人不认为自己是“苗”,他们会觉得你在侮辱他。中国这样规模的国家,即使可以实现行政管理上的一统,但文化上注定不可能整体划一,“一体”更是无稽之谈。中学历史教材如果不能启发自己的思维,那用来过学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拿那些经不起推敲的结论去硬套自己所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