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问同担就像问林黛玉一样,be like妹妹吃的什么药?可曾读过什么书?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产品,在风暴眼里呼唤产品,在星空下的海滩边呼唤产品,在黄昏的群山之间呼唤产品,在深夜的窗边呼唤产品,在寂寞的时候呼唤产品,在宁静的时候呼唤产品,在快乐的时候呼唤产品

【传单范文分享】@board
中文版:免于恐惧的自由docs.google.com/document/d/1yQ
英文版:Freedom from fear
docs.google.com/document/d/1Kb
日语版:恐怖からの自由
docs.google.com/document/d/1Is
感谢投稿,作者老师表示这两个版本都可以请各位按照自己所在地区的情况进行任意修改,并且请求通晓其他语言的朋友们对内容进行翻译。本文创作原意是在骄傲游行上进行发放,如果您有更好的用途,也可以对其进行更改适配。
但是这里还是要提醒各位行动者注意自身安全,如果您想要加入共同创作,或者想要招募行动同志,可以私信,或者更好的,通过邮箱联系我们p.fictionishumanright@gmail.com
投稿老师还特别表示,她们有设计贴纸、海报、宣传页的想法,因此十分需要美工老师的加入。有意愿的美工老师也可以联系我们进行牵线。
祝我们平安、自由、永不相忘。

Charlie

想起之前看一个弟弟控诉说姐姐没和自己商量先出柜了,把自己出柜名额占了,评论区说你也错过了时机,就应该在你爸妈说你姐“就是没尝过男人的好”的时候你站出来说“欸🤓👆我就尝过男人的好”,然后你也出柜。我笑死。

#SilverReview

非常喜欢苏万康·塔玛冯萨的《我不知道这该怎么念》。
很可能是因为“幸存者偏差”,广受关注的移民文学大多由自身阶级较高、比较“精英”的群体创作……这本身当然没有什么错,但个人认为工薪阶层、社会底层移民文学的声量相对还是比较小,所以才更觉得这部主要描绘老挝裔加拿大劳工的小书让人耳目一新。

本书是由十四个短篇故事组成的,主要角色都是“异类”(outcast),身份通常是移民、劳工、小孩、老人中的一个或几个的集合,而所以故事经常关于他们的困难、或者关于他们的反抗:

在移民家长教育下发音奇怪的女孩,在老师面前维护自己“英语不好”的父亲;黑拳手转行的美甲师对当地中产白人艳羡爱慕,却被同为移民的姐姐饱含内化歧视的言论管教;已经老到被认为失去了性和浪漫之可能的老妇人,依然选择和年轻邻居发展出如此苦乐交织的关系;熟练的捉虫人母亲一直辛劳工作,但最后管理的职位却被给了她女儿带来的白人男友,女儿因此和他决裂……

很难概括具体都发生了什么,总之我还是很想大家去看看,如果觉得谭恩美的移民文学像是上世纪的温馨童话,而匡灵秀的移民文学因精英背景而有失偏颇,那就可以看看苏万康,it hurts, but it hurts in a good way.

Show older
Café Musain

这里是赛博缪尚咖啡馆!只要您相信自由与平等,本店非常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