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的父亲告诉她,受过教育的人只会抱怨,而在贫困中,人们反而更能忍耐,忍耐得多得多,或者说是感觉得更少。他还说,最好的药也许就是“转移注意力”,但如果所有信号都被否认,那药也可能是致命的。因为疼痛是活着的意识。要想从身体中获得片刻的安宁,必须稍微“死去”或稍微“失聪”。
Fue su Padre quien le dijo que la gente con estudios no hacía más que quejarse y que en la pobreza, en cambio, se aguantaba más, mucho más, o tal vez se sentía menos. Dijo también que la mejor medicina podía ser la distracción, pero esa medicina podía ser letal si se negaban todas las señales. Porque el dolor era la conciencia de estar vivo. Había que estar un poco muerto o un poco sordo para descansar del cuerpo.
——《Fruta podrida》Lina Meruane (内容为机翻)

有没有运动的朋友能告诉我:冰淇淋应该是在跑步前吃还是跑完了吃呢?

当然如果哪天我已经热到打开家里的空调,那人类应该就离世界末日不远了。

↓ 我觉得原帖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读书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京沪读书(高中)问题和“高考移民”现象三个问题混淆了。那的问题应该涉及的是后两个问题。只说知道的地方。那的事有一个只针对京沪存在的反常点(指与绝大多数情况不一致的地方):即按下法律法规是否合理的问题不谈,中国其他地区确实存在外地籍人士的子女难以就读当地公立高中,只能就读私立高中甚至借读(而近十年对于借读生管理非常严格,高考报名的条件之一就是学籍与学生都需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注册三年,这一部分学生在逐渐减少)。而北京上海的情况又不一样,京沪的外地籍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不能继续就读京沪高中(至于其中原因就不展开阐述了,就姑且理解为在此二地拥有高中学籍并参加高校招生考试是一种教育特权吧。)。这个问题是上海和北京特有的并且是用钱无法解决的现象(除非你已经有钱到可以打入中南海)。深圳其实也存在外来人员子女读当地公立高中难的问题,但深圳私立中学规模依旧庞大,至少中产以上阶级可以花钱读书。所以,只要那的父母不是北京籍,她就没有在北京借读上高中的资格。但是她成功在北京借读到了一个高中,这是第一个反常。(盲猜这里面应该存在内蒙古方面学校的学籍资料造假。)
其次才是“高考移民”的问题。内蒙古地区汉语考生使用全国乙卷(前全国卷III),试题难度和北京卷差不多。只是中国高考实际上并不是全国选拔而是区域选拔,考生不用竞争过全国的顶尖学生,只需要在自己所在省份排到前列就可以。这也是考虑到中国地域广大,地区间经济差异巨大而制定的应对措施。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接受完基础教育又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当地考生竞争,我认为是不公平的。政府针对高考移民的惩罚是很重的。当然这件事上最应该有发言权的人不是你我,也不是那,而是那一年参加高考的内蒙古考生,去问问他们的感受。以我自己的经验,我自己的大学就有那种学籍挂在拉萨,自己在成都市区上学,回拉萨参加高考四百多分就上了这大学的,而我同系的其他四川同学们,高考分数最低的一个也有608,你问问他们觉得这样做公不公平?
我和原帖的意见完全相反,反而在这件事上,从现有法律法规来看,定向委培违约是最好解决的,它只是违反了考生和当地教育厅的协议,赔钱+以后不进入体制内就可以解决。(其实在这一点上我甚至觉得那是聪明的,她只是说了委培的事,并没有提高考移民的事,说明她心里是知道孰轻孰重的。只是网络世界确实是过于没有隐私了。
一不小心说了挺多。首先我还是觉得,要讨论就先就事论事,一上来就讲性别、民族、政权、政党就不可能就事论事。想要喊政治口号就不可能理性讨论,想理性讨论那就要尽可能摒除偏见。很多事都很复杂,不是一句简单的谁错谁对,谁正义谁冤屈就能概括的。而且我也想说很多时候人们说话可能根本不为搞清楚事情到底是怎么样(也很难搞清楚),只是想借这个事投射点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我不追星,那的事也只是在网上随便看了几眼,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做了一些推论。有看到的,想看的人就随便看几眼吧。

Show older
Café Musain

这里是赛博缪尚咖啡馆!只要您相信自由与平等,本店非常欢迎您的光临!